11330781753975656W/2025-82908
市人力社保局2024年工作总结及2025年工作计划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5-05-13
主动公开
发布时间: 2025-05-13 14:55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一)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1、以稳促进,筑牢就业“基本盘”
一是以搭建平台促进就业服务。积极开展“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综合人员专场招聘”等线下招聘、直播带岗开展招聘活动48场,组织企业1778家,发布岗位1.2万余个,收集简历1万余份,直接达成就业意向2173人。推进零工市场建设,兰溪市零工市场获首批浙江省省级示范零工市场。积极对接甘肃、贵州等省外劳动力输出大省,新建省外劳务协作基地4个,定期推送兰溪企业空岗信息。截至目前,全市新增就业7208人,城镇调查失业率4.5%。二是以完善机制深化重点帮扶。依托“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在线”,全面落实高校毕业生“131”服务机制(即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荐、1次就业见习机会)。截至目前,帮扶重点群体实现就业4700人次,帮扶成功率94%;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就业1074人,失业人员帮扶再就业1800人。三是以活动赛事带动创业创新。积极打造“创业在兰”品牌,举办训练营系列活动7期,吸引返乡入乡合作创业者、青创客代表等500名学员参与。截至目前,带动就业1158人次,扶持创业97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151.20万元。同时,我市积极推选的优质项目参与各类创业赛事,分别获得“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二等奖和金华市“奇思妙想”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
2、引育并举,做大人才“蓄水池”
一是做路径引才。围绕“1+4+X”产业发展需求,通过发布年度引才计划、鼓励企业校企对接、重点企业高校双选会等方式,引进和集聚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力量,截至11月底,新引进青年大学生6827人,青年博士28人,同比增长86.67%,今年新增人力资源机构19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突破80家,产值突破5亿元,培育省百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1家,金华市重点培育机构1家。二是做强平台育才。7月份,正式挂牌成立兰溪市现代产业学院,在全市630家规上企业中选育100家重点企业设立分院,并推选企业负责人为分院长。截至目前,完成中式面点、烹调、保育员、质检员、电池制造工等工种培训7511人,新增技能人才5484人。三是做优生态留才。出台深化聚兰工程人才新政16条,填补现有政策空白19项,迭代升级9项,如首次推出最高25万元生活补贴,购房补助由40万元提高至80万元。推出“技能共富贷”系列金融产品,对不同等级的技能人才,实行不同的利率优惠政策,截至8月份,全市各银行累计为900余名技能人才发放贷款2.74亿元。
3、统筹兼顾,织密民生“保障网”
一是社保扩面工作卓有成效。在金华地区率先开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档次提升工作,创新实行“333”工作法,动员辖区内30%的300元/年档次缴费人员将缴费档次提高至3000元/年以上。截至11月底,该市城乡居保年人均缴费水平3031元,位列金华第一,较上年度的672元增长350.97%,增长率列全省第一。二是延迟退休改革稳步推进。制定实施方案、组建工作专班、沙盘推演突发情况、布置改革专区、人员轮班值守和业务培训,改革工作总体推进有序,未发生集会、游行、举牌、上行等事件。自9月13日政策发布以来,在本地媒体发布政策宣传10余篇,经办大厅累计接待咨询486人次,接受电话咨询(12333除外)648人次。三是工伤基准费率调整工作圆满完成。从4月份开始启动基准费率调整工作,经过调查摸底、企业座谈、风险评估、公开征求意见、合法性审查等程序,8月份文件正式出台。调整后的各行业工伤基准费率分别提高40%,工程建设项目调整为按照工程建设项目(或标段)的施工总承包合同价或者建筑安装工程费的2‰。
4、精准发力,营造“安薪”大环境
一是抓源头夯实基层基础。联合住建局、水务局、交通局等部门开展“开工第一课”大讲堂42次,培训人数5900余人,发放宣传资料8000余份。大力推广“安薪哨兵”,推出“365”新模式,在全市205个在建项目组设置安薪哨兵点,建立“安薪之家”15个,聘请农民工“安薪监督员”70名,监督发放工资7.8亿元。二是抓机制筑牢防控体系。创新建立全市根治欠薪全链条防控机制,建立健全会商研判机制、欠薪预警信息推送机制和三单一函机制等,压实属地和各部门职能责任。自机制建立以来,根欠专班共发放“三单一函” 37份,成功处置15件,涉及150余人,涉及金额150余万元。全市未发生因欠薪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极端事件和重大舆情事件。三是抓处置管控重大风险。全面实行线上分流、合理处置、限时办结、规范反馈的闭环工作体系,快速高效处置纠纷,国家欠薪线索基层处置率达95%以上,平均处置时间20天内,欠薪动态化解率保持在100%。强化处罚打击,严惩违法行为,作出行政处罚、处理25件,列入黑名单6家。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66.50%,仲裁结案率95.20%。
二、2025年工作思路
紧紧围绕“新时代典型工业城市”的发展要求,着力打造“143”模式即“1个目标、4大行动,3项改革”,以贯通融合的新模式,有力推动我市就业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锚定“一个目标”强力推进
围绕争创“就业创业友好型城市”目标,破解“引才难、育才难、留人难”等用工困局,从政府、市场、生态等维度,综合施策,立体发力。
(二)实施四大行动
1.“才汇兰溪”促就业行动。一是完善“人力中心”。加快人才就业总平台建设,搭建“五要”功能服务(我要求职、我要招聘、我要培训、我要政策、我要服务),进一步强化服务端、人才端、供应端“三端融合”。二是深化“人力学院”。深化创新链与产业链高效协同,加快产业人才学院建设,将专业建在产业上,推动形成产业汇聚人才、人才带动产业的共振效应。三是打造“人力地图”。完善“政府+人力资源机构+零工市场+企业”的多元招工体系,全年计划组织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系列招聘活动20场以上,招引青年大学生5000人以上,硕士人才200人以上。四是做强“人才直通车”。通过精确岗位、简化流程,进一步优化面向硕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的“赶早、精准、主动、便捷”的直招模式,全面保障事业单位人才需求。
2.“增技增收”促共富行动。一是打造“地标富农”技能品牌,做深做透“土特产”文章,突出地域特点、依托特色资源,建立探索杨梅、枇杷、甘蔗等“地标富农”产品的技能标准,推进“新农人”培育行动,培育产业带头人。二是提高教育供给与人才需求匹配度。围绕“1+4+X”主导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鼓励企业与高级技工学校共建实训中心、教学工厂等,建设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三是建设技能型社会基本单元。打造技能型企业、技能型乡村重点单元,在各乡镇街道建立职业技能培训点,构建覆盖城乡的“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
3.“暖心助企”促和谐行动。一是深入推动社保扩面工作。以户籍人员为数据基底,做到“数据找人”,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宣传方案,引导群众积极参保。二是建立“周三访企日”机制,主动寻访高层次人才和团队,特别是与我市产业需求相关及上下游产业配套人才,深化政商亲商环境,推动政企人协同。三是深化工伤预防品牌建设。建立完善预防体系,联动应急管理部门,持续开展工伤预防培训和政策讲解进企业,减少安全生产隐患,降低工伤发生风险,力争工伤案件数量下降200件,较上年降幅10%以上。四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完善根治欠薪全链条防控体系,建设劳动关系公共服务站点,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
4.“争先进位”促提升行动。一是推动比拼赶超,围绕省、市、人社系统考核指标,建立考核指标调度、晾晒机制,每季度开展“争创一流晾晒比拼”活动,每月调度督导全局考核指标任务进度。二是强化干部赋能,常态化开展干部作风转变提能增效行动,建立首问责任制、初信初访负责制和合法合规审查机制,加强人社系统行政执法体制机制。三是深入调查研究,围绕重点难点堵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完成调研报告,并把调研结果转化为推进工作实际成效。
(三)聚力三项改革
一是事业单位人员职称“评、聘、管、考”改革,完善制度重塑,规范组织竞聘上岗和加强聘期管理,打造符合我市事业单位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的人事管理制度。二是根治欠薪全链条防控机制改革,聚焦源头预防、过程监管、处置清偿、依法惩戒等各个环节,形成“预防-吹哨-处置-惩戒”工作机制。三是“一类事一站办”改革,将法律法规、优惠政策、常见问题、权威资讯等相关服务资源按就业、人才、社会保障等“类型”分专题聚合,归集形成多个“一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