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索引号:

    113307810026070095/2025-81914

  • 主题分类:

  • 体裁分类:

  • 文件名称:

  • 信息名称:

    关于《兰溪市城隍庙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2023—2035年)》的公示

  • 发布机构:

    兰溪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 发文字号: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信息有效性:

关于《兰溪市城隍庙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2023—2035年)》的公示
点击关闭详细目录信息

发布时间: 2025-02-26 14:22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2023年12月,兰溪市城隍庙历史文化街区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浙江省历史文化街区。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浙江省关于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相关要求,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各类历史文化资源,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的相关要求,我市组织编制展了《兰溪市城隍庙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2023—2035年)》。现将规划草案予以公告,征求公众意见。

公告时间: 2025年 2月 26日至2025年3月28日,共30日。

希望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对规划方案多提宝贵建议和意见,为规划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反馈方式:

(1)书面意见请邮寄至兰溪市溪西星辰路1号,兰溪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邮编321100);

(2)邮箱:624749785@qq.com,标题注明“城隍庙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建议意见”;

(2)电话:兰溪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0579-88132116。

《兰溪市城隍庙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2023—2035年)》草案

一、城隍庙历史文化街区概述

兰溪市城隍庙历史文化街区(以下简称本街区)位于兰溪古城内,西至人民南路,南至延安路,北至兰江大厦,东至云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本街区传统格局基本完整,古建筑集中分布于世德巷、状元第和后杨右路一片,其中兰溪城隍庙是古代城市最为重要的公建之一。本街区现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兰溪城隍庙、世德巷严氏民居、状元第巷唐氏民居;尚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10处,其中2处已列为历史建筑:后杨右路4号民居、后杨右路10号民居。

二、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

价值一:兰溪城隍庙是古城的象征和发展见证的重要组成部分。

价值二:本街区是兰溪古城“依山就势、坡地营城”传统智慧的体现。

价值三:本街区是兰溪古城生活演替及建筑演变的典型样板。

三、保护原则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贯彻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

坚持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的原则。

坚持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价值特色为导向、应保尽保的原则。

坚持历史文化街区活态传承、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四、保护内容

本街区的保护内容包括: 3处文保单位、10处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2处历史建筑、1处推荐历史建筑、32处推荐传统风貌建筑、整体空间格局、传统街巷、历史环境要素、具有重要价值的地下遗址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保护区划与管控要求

1.核心保护范围

(1)核心保护范围

核心保护范围为街区中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集中成片,空间格局与传统风貌完整,保存状况较好,应重点保护的区域。

核心保护范围四至范围:西南至后杨左路——世德路——状元第巷——延安路小学教学楼北侧,东南至文襄巷及以东传统民居,东北至城隍庙大殿北侧——延安路小学西围墙——石涧巷传统民居密集一带,西北至兰江大厦停车场南边界,用地面积为1.75公顷。

(2)核心保护范围的管控要求

严格保护历史街巷空间格局和传统建筑肌理,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建(构)筑物应实施分类保护,采取相应措施保护和修缮建筑外立面,积极培育适当的功能。

核心保护范围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符合保护规划的要求,不得损害历史文化街区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得对其传统格局展示和历史风貌构成破坏性影响。除必要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旅游设施外,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必要设施的新建、扩建活动,在体量、色彩、材质等方面应与街区历史风貌协调,原则上不应高于文物、历史建筑保护范围内保护建筑的主体高度。重要历史格局保护修复和地下遗址的保护展示设施应以历史和考古研究为基础,根据具体展示方案单独论证上报相应保护审批部门。

2.建设控制地带

(1)建设控制地带

建设控制地带为协调传统风貌,在核心保护范围以外允许建设,但应严格限定其中建(构)筑物的性质、形式、体量、高度及色彩等的区域。

建设控制地带四至范围:建设控制地带西至人民南路内侧路缘石线,南至延安路道路中心线(与天福山街区相交接),北至北仓路内侧路缘石线,东至东风巷内侧路缘石线——云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围墙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道路西侧路缘石线——门诊大楼——郭宅巷内侧路缘石线,用地面积为4.41公顷。

(2)建设控制地带的管控要求

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设活动不得损害历史文化街区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得对其传统格局展示和历史风貌、坡地景观构成破坏性影响。新建建筑物、构筑物的,应当符合保护规划确定的建设控制要求,在高度、体量、色彩、风格等方面与核心保护范围内的传统格局展示、历史风貌相协调。

建设控制地带内应坚持渐进式的保护与更新模式,整治应有计划、分阶段进行,避免大拆大建。对已建成的与历史风貌不协调的多层和高层建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渐进式的整治或改造,逐步改善街区的空间格局展示和历史环境。

六、传统街巷分级保护

1.一级传统街巷

(1)保护对象

为现状保护基本完好的传统街巷,共5条:石涧巷、状元第巷、世德巷、文襄巷南段、后杨右路西段。

(2)保护要求

严格保护一级街巷的空间特征,延续街巷历史的线型、宽度、界面高宽比。保护街巷两侧界面连续性、风貌完整性。延续使用并说明其历史地名及相关事件。对有损风貌地面铺装进行整治,按照本地传统样式恢复街巷原有地面材质和铺地方式。定期维护、更换沿街立面破损的建筑构件,恢复街巷的历史环境。

2.二级传统街巷

(1)保护对象

为现状可部分展现历史风貌的传统街巷,共3条,包括:后杨右路东段、后杨左路、世德路。

(2)保护要求

延续二级街巷的线型,保持街巷两侧界面连续性、风貌协调性。延续使用并说明其历史地名及相关事件。对有损风貌的沿街立面需进行整治;优化道路断面,提升慢行体验。

3.三级传统街巷

(1)保护对象

为现状仅延续历史走向的传统街巷,共5条,包括:金钟路、庙前街、郭宅巷、半街巷、文襄巷北段。

(2)保护要求

延续三级街巷的线型,延续使用并说明其历史地名及相关事件。有条件更新时对街巷两侧的建筑风貌整体提升。

附图:

1.区域位置图

2.街区保护区划规划图

3.街区传统街巷保护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