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计划总结
  • 信息索引号:

    113307817337904921/2024-108735

  • 文件名称:

  • 信息名称:

    兰溪市科技局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计划

  • 发布机构:

    市科学技术局

  • 成文日期:

    2024-04-12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登记号:

2023年兰溪市科学技术局科技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
点击关闭详细目录信息

发布时间: 2024-04-12  10:36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2023年以来,市科技局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金华、兰溪各级关于科技工作的要求,落实创新驱动战略,不断优化科创生态环境、促进产业技术升级、推进科技经济融合,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一定成绩

一、2023年工作总结

根据最新发布的《浙江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我市创新指数由2021年的140提升至2022年的160.7,全省排名从第50位进步至第46位,创新指数进步位次全省排名第17,进入全省90个县(市、区)创新指数排名第二梯队。但是我市仍有7项指标处于全省、金华落后地位。尤其是: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1.21%,全省排名第74位,金华排名第9位;人均科普活动经费1.54元,全省排名第79位,金华排名第9位;本本级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经常性支出比重1.06%,全省排名第89位,金华排名第9位。总体来看,我市科技创新指数虽有进步,但是创新指数依旧低于全省创新指数平均值2.6个点,需要继续强化科创工作,加快追赶步伐。今年工作小结如下:

顶层设计强统筹。一是加强加大组织统筹力度。秉持大科技理念,充分发挥市委科技强市建设领导小组的指导和统筹作用,专门召开两次市委科技强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讨科技创新发展方向。二是制定工作计划。制定《兰溪市2023年“338”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攻坚方案》《兰溪市科创平台能级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以及年度工作要点等文件,明确落实责任单位,加强部门协同。三是深化考核机制。高质量考核中科技内容涉及乡镇(街道)、政府部门、国有企业等,其中高新区120分科技内容占30分,考核范围广、分值高。

(二)优化政策促发展。一是出台《关于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打造“新时代典型工业城市”的若干政策》,通过“无研发规上企业不享受涉企100条政策”和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办法中关于研发的反向激励政策,倒逼企业加大创新要素投入,加快创新能力提升。二是加强科技金融要素支持。2023年共兑现科技奖补资金约6200多万元,实现财政科技投入同比去年增长15%。三是深入开展走访宣讲活动。加大科技新政宣传力度和科技业务培训活动,所有乡镇(街道)、开发区完成两轮培训,2023年共组织集中宣传培训25场,涉及企业2163家次。

(三)主体培育激活力。一是坚持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落实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新认定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6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99家,推荐申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86家。每千家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和每千家企业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列金华地区第1、第2。二是打造了一批优质企业“前行雁阵”。浙江锂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上榜2023年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500强,浙江盘毂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上榜2023年浙江省高成长高新技术企业200强,新增科技小巨人1家。三是提升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138家企业被认定为金华市研发机构,新增23家省高新技术研发中心、1家省企业研究院、1家省重点企业研究院。

(四)平台建设提能级。是高新区成功被省政府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创资源集聚效应逐渐加强。二是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镁材料研究院正式投运,举办了国际镁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暨镁材料高峰论坛,并成功创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三是融入浙中科创走廊建设,做优做强金兰创新城。加快人人才招引培育,推动镁合金产业园建设,落实招商进度和项目落地,宸嘉液压、智行云在第二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浙江)科技孵化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分获一、二等奖。新增1家省级众创空间,增强科创载体孵化效能。

(五)多措并举转成果。一是高水平开展校企对接服务。围绕院校研究院和技术转移中心,引进专家教授和发布高校成果,组织技术沙龙、对接交流活动13场,共有236家企业511人次参会,促成院校企合作项目38项。二是深化“产学研”协同促成果转化。2个项目入选浙江省“尖兵领雁”名单,金华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36,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中药大品种普乐安上市后技术提升及国际化应用”项目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三是市场导向做好成果转化。举办“揭榜挂帅”纺织服装行业共性难题创新挑战赛暨“国家高层次人才服务行”走进兰溪活动,现场发布技术需求榜单12项,其中纺织行业协会发布的3项作为重点“榜单”发布。完成年度技术交易合同登记76项,技术交易总额17.21亿元。

(六)引才借智促转型。一是持续深化创新人才培育工作。今年共完成三期创新工程师培训班活动,作为金华首个举办创新工程师培训的县(市、区),已举办5期培训,培育一级创新工程师225人,二级创新工程师24人。组织纺织工程专业专升本升学培训,已实现34名学生专升本。二是加快集聚高层次科创人才。坚持“高精尖缺”标准,构建“引育留用”立体化人才网络,2位外籍高端人才入选金华市引进海外工程师,浙江省海外工程师评价位全省第38位。1位外国专家获省政府“西湖友谊奖”。三是推进百博入企活动,引进11名博士入企挂职,迭代发布人才新政16条,增补提升人才政策27项,逐步完善人才生态环境。

(七)科技强农奔共富。一是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科技特派员项目20个,共计科技特派员34人下沉兰溪指导服务,1人获“千团联千村”共建共富行动优秀个人称号,拓展农业向生产加工、服务销售产业融合,加深产业链协同发展。二是贯彻科技赋农、创新强农理念。加速推动园区发展驶入快车道,兰溪市杨梅农业科技园获省级农业科技园中期评估优秀。

(八)强化服务优全域。一是推进数字化改革。借力“基层联企服务科创助理”系统,实现企业、高校和政府间科技信息互通零障碍。二是实施中介服务整治行动。将中介机构的备案信息、服务过程、服务结果等服务全过程纳入科创助理平台管理,规范科技中介机构从业行为,优化科技中介服务发展环境,引导中介机构遵守行业自律规定。

二、2024年工作计划

2024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力争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63%,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达到3.3%,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快于面上固定资产增速,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65%以上,实现技术交易额15亿元以上。

(一)提升创新主体地位

一是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升级版。2024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超过30家、80家。二是加大“头雁”企业培育力度。围绕锂威能源等企业积极对接,对科技领军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申报流程进行指导。三是开展“两清零一提升”行动,力争3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无研发机构清零,5千万元以上制造业企业无研发活动清零,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提升到90%。四是加快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提升。积极做好向上沟通对接,推动康恩贝创建全省重点实验室,盘毂动力创建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锂威能源创建省企业研究院,新建省级企业研发机构10家以上。

(二)加快科创平台建设

一是发挥高新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作用。进一步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二是积极融入浙中科创走廊,跟进博雷顿电动装载机、新能源电驱动系统科创园等项目落地建设。三是放大镁材料研究院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成效。依托重庆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院所,加强硕博及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建成中试基地和500亩镁合金产业园。四是加快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加快布局纺织服装、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四大产业赛道,推进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新质生产力“孵化地”。五是加大创新载体创建力度。拟定康恩贝、致德为培育目标,根据创建要求与企业对接并积极向上沟通,力争新建省级创新联合体1家,以蓝鹏为对象新增1家省级孵化器,培育2个省级众创空间和1个市级众创空间。

(三)聚焦核心技术攻关

一是锚定“3+3+X”产业体系中的“X”环节,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赛道实现新兴产业项目“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阶段式推进。二是全力服务省千项万亿科技强基项目(兰溪高新区新能源电驱动系统科创园项目)建设,推动美铝轻合金产业园等项目进展。三是提升企业主导重大攻关项目的比重加大对有能力申报项目的锂威能源、中科玖源等企业的项目进行摸排,争取省“尖兵领雁”项目、省自然基金项目1个以上、金华市重大重点项目立项10个以上。四是实施“揭榜挂帅”科技合作项目超100项,技术交易额达到15亿元以上,登记科技成果达15项。五是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机制改革,推进科技特派员服务从农业领域向工业、服务业等领域拓展,派遣团队和个人科技特派员50人以上。

(四)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一是贯彻落实“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对“一法两条例”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力度。二是落实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事项,实现窗口化咨询、一站式服务,推动科技惠企政策扎实落地。升级科创助理数字化平台应用,谋划科创数据板块,实现增值化科技创新服务数字化改造升级,线上线下服务融合,争创营商环境科技创新服务样板。三是初步构建“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科技大市场+科技中介机构”的科技服务机构体系和“骨干专家+青年博士+科技特派员+成果转化助理”的技术经理人体系,争取2025年两大体系基本建成,并嵌入科创助理平台,通过基层智治平台服务网络贯通延伸到每个创新主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