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富“兰”图】李渔文化赋能推进共同富裕,擦亮“李渔文化标识地”金名片
信息来源: 市政协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24-10-08 09:24
浏览次数:
字号:[ ]

9月30日下午,兰溪举行李渔文化赋能共同富裕成果发布会,介绍近年来兰溪在挖掘和传承李渔文化方面取得的成效,同时宣布李渔风情街于10月1日正式开街。市共富争先统领指挥部指挥长、政协主席范冬岩,李渔文化赋能工程指挥部指挥长、政协副主席陈兴兵参加发布会。

李渔(1611—1680),号笠翁,兰溪市永昌街道夏李村人,明末清初戏剧家、戏剧理论家、文学家、美学家。其创作的《怜香伴》等十本戏曲至今仍在各地上演,他写戏、导戏、演戏,堪称“一代戏王”;他最早提出完整的戏剧理论体系,比法国著名文学家狄德罗的戏剧理论体系早一百年,被誉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其倡编的《芥子园画传》成为中国画临摹范本,作为中国画入门的教科书,孕育了无数的国画名家;他从创作、编辑、印刷、出版,到演艺、园林、美容、饮馔等,无一不通,是休闲文化的倡导者、文化产业的先行者,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2018年开始,中国(金华)李渔戏剧汇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2022年,李渔文化被列入全省首批100个文化标识之一,成为金华和兰溪的一张文化金名片。去年年初,兰溪市提出打造“李渔文化标识地”,“兰溪日子·有戏有味”的李渔式生活情趣横生,扑面而来。

目前,李渔风情街已入驻40多个业态,涵盖特色美食、传统手工艺体验、文化展览等。国庆期间将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李渔灯游行、凤凰飞天表演、戏台演出和草坪音乐会等,为游客带来一场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视听盛宴。

近年来,兰溪全市持续深挖李渔文化,激活李渔文化基因,并从基因解码、文旅融合、艺术传播、文创开发和品牌打造五个维度,全面挖掘李渔文化的魅力和时代价值。在基因解码上,通过实施兰溪千年文化解码工程,邀请专家学者对李渔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并建立了专门的智库和研究机构,促进了李渔文化在教育领域的渗透。在文旅融合上,芥子园、李渔村、永昌老街等地的文旅设施不断完善,规划了李渔文化寻根游、闲情偶寄体验游等一系列文化游线。在艺术传播上,李渔戏剧研究院进行体制改革,成功组织多场剧目巡演,并实现文化出海。在文创开发上,成立李渔文创产业联盟,通过考察调研和协商会议明确发展方向,加强品牌市场统筹与推广。在品牌打造上,通过举办文化周、名家朗诵会等活动,加强了李渔文化的品牌效应。同时,与其他城市建立李渔文化城市创新联盟,探索文化创新共富案例。去年以来,永昌街道积极运用绿色转化财政专项激励政策谋划“四水共盛”农文旅综合开发项目,推进千亩方、乡村运营中心、孟塘果蔬等项目建设,带动就业人数300余人次,促进村集体经济年增收500余万元。 

市李渔文化赋能工程指挥部指挥长、政协副主席陈兴兵介绍,下一步,兰溪将进一步加强文化研究,利用李渔文化研究院等平台,加强校地合作,更好地总结李渔的精神内涵,以及其对金华文脉发展的影响与意义。发挥婺剧优势,讲好李渔故事,激活文化经典,让李渔戏曲文化发扬光大,创新发展李渔《十种曲》,使其适应时代的审美变化而历久弥新,举办新创优秀剧目展演等活动,为更多地方优秀戏曲剧目提供展示平台。同时,积极推进李渔文化中心建设,构建诗性李渔游线,做好李渔风情街的开街及李渔文创产品“渔品汇”推介,持续举办李渔文化周和李渔稻田音乐节等活动,结合当地产业优势和特色,探索与李渔文化更深度的融合,从纵向、横向多维度来打造“李渔文化标识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