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307817252579706/2023-106083
市民政局
2023-07-06
主动公开
发布时间: 2023-07-06 14:59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一、基本情况
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市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4万人,占总人口的19.84%,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我市即将进入超老龄社会。2021年我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已达到80.51岁,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和失独、失能老人的数量日益增加,大部分老年人都患慢性病,60岁以上纳入健康管理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分别达到5万和1.3万人。因此,老年人养老和医疗服务的需求旺盛而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据调查,84.8%老人对诊疗服务有需求,67.5%的老人对护理服务有需求,63.3%的老人对康复服务有需求。
为老年人提供养老、医疗双重保障,这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最好实践。养老人员发生健康状况异常后,按一下设在房间的铃,医护在5分钟内赶到,经过紧急处理,老人转危为安。这样的情景在百城康养中心每月发生约200起。医养融合模式下老人健康生命更有保障,也是正确的工作方向。建设“医、养、康、护”为一体的综合性、立体化医养融合型养老体系已成为亟待推进的重要工作。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在医养融合养老体系的建设上通过整合多方资源、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精准施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离全面建成医养融合型养老体系还有较大差距,存在问题如下:
1.医养结合行业管理体制不完善。目前养老机构由民政部门设置审批和管理,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由街道办事处居委会负责,医疗服务由卫健部门主管,医保支付政策由医保部门制定。由于制度、行政职能和资金分割等因素,各相关部门在实施医养结合时存在行业壁垒、职责交叉、业务交织等情况,其分而治之的格局势必造成医疗和养老资源相互阻隔,难以做到目标一致,优势互补,协调统一和横向整合,医养统一问题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2.医养结合服务需求与承载力不对称。我市养老机构基本上是以患病、失能、失智等需要长期医疗、护理、康复和生活照料的老年人为主,绝大多数老人包括“失独”“独残”等计生特殊群体选择居家养老。庞大的养老和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给现行养老和健康体系带来严重挑战。
3.医养结合医保支付政策仍然保守。以疾病医疗为中心的现行医保支付政策,对老年人的健康管理、疾病预防、早期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庭病房等医疗健康服务项目均未出台相关支付标准。即便是最新出台的医养结合病床医保支付办法,对老年人的患病病种有明确规定,且病种数较少。
4.目前在我市各养老机构缺乏专业的长期护理队伍。
三、建议
1.加强统筹,优化医养资源配置。建议有政府负责成立老年人医养融合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医养资源,以公立医院为基础支撑,充分发挥“医共体”优势,与养老机构以共建、派驻等各种形式开展医养协作,形成“嵌入式”、“无缝化”衔接模式。财政对公立医疗机构给予补助。民政和卫健部门、乡镇街道完善医养机构规划布局协商机制,在规划布点时,优先考虑医养机构和设施同址或毗邻设置,尤其是“同址运行”需要大力推进,形成“楼下看病楼上养老”的模式。
2.积极引导,引入民间资本活水。医养融合养老体系的市场需求巨大,仅靠公立机构是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养老需求的,应当积极引导民营资本参与医养融合养老体系建设,百城康养中心采用全新建的康养模式,拥有800张康养床位,黄店镇的甘溪老年养护院在原有医院的基础上,转设120张床位的护理院,瑞康医院将原来的100张医疗床位转型为集养老和护养为一体的综合体,形成医疗和养老互利互补新局面。下一步应当鼓励民营资本积极参与医养融合模式建设,原有的民营医疗机构养老床位应支持扩建,对瑞康、立德医院、老年医院等具备一定实力的民营医疗机构,应给予政策支持,加快空余医疗床位转型,同时支持投建医养融合项目,全面提升我市医养服务供给数量和质量,提升群众满意度。
3.降低门槛,打通医保政策壁垒。要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养老机构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保联网结算。对养老机构中的内设医疗机构实行有条件的全部纳入、有资质就审批的政策,未来实现全部覆盖。对符合资质的机构,第一年开放账户段,一年之后开放剩下的自付段和共付段,以避免监管上的风险。另外,通过医保政策的整合,实现有护理服务的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双向转诊”,为老人提供负担合理的护理资源,提高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
4.创新机制,优化社会保险制度 2012年,青岛市在全国率先实施了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符合参保条件的失能老人发生的相关医疗护理费用,可由护理保险基金支付。目前我省已经在义乌等地试行,建议我市做好政策开发,争取将失能老人养老服务纳入社会保险管理体系,这样可极大地缓解失能老人的经济负担,进一步优化医疗养老资源配置。
5.抢占先机,建设专业人才队伍 医养融合的养老服务是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服务,需要大量接受过系统培训、具备专业资质的医护人员。缺乏从事老年人医疗护理的专业人才,成为养老机构、医院面临的共同难题。这既是难题,也是机遇,建议我市在专业人才培养上抓住机遇,依托行知学院、中德职业教育集团、江南职校等优质教育资源,打造养老护理型专业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使教育与养老共震共赢,实现养老护理人才自给和输出。同时着力健全养老服务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制度,实行持证上岗,逐步实现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
徐慧芳代表:
您在兰溪市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推进市医养融合养老模式的建议》已收悉,首先感谢您对于兰溪养老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对于你提出的宝贵建议,我局研究后,现答复如下:
目前,我市共有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11家,其中以康体中心、瑞康医院养护院为代表的高端医康养服务机构在浙中地区有很高知名度;乡镇敬老院通过与卫生院合作,在乡镇敬老院内设置卫生室,以卫生院医生定期坐诊等形势,为院内老人提供基础医疗服务;同时逐步完成养老服务机构康养机构联合体建设,目前已建设完成5家,2023年力争完成10家。下一步,我局将联合相关部门从以下几点做好医养融合养老服务:
一是全力培育高端康养服务机构。我市将打造康体中心二期、恒源康养、中医院地块“一老一小”项目等一系列高端康养机构,形成具有兰溪辨析度的高端养老品牌,吸引全省范围内的有一定经济基础的老年人来兰享受养老服务。
二是不断提高护理员队伍综合素养。我局将持续开展护理员培训和职业技能竞赛,通过比理论、比实操等,营造了“比学赶超”浓厚氛围。同时巩固政校合作模式,通过与江南职业技术学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定期派护理专业学生前往敬老院开展岗位实训。在敬老院内,学生们为老年人开展剪指甲、理发、测血压、健康常识普及、心理辅导等,受到老年人一致好评和点赞。
三是中医药康复融入医养结合服务。我市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将中医药康复融入医养结合工作,兰溪市中医院医共体与亲福园老年服务中心、爱心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建立“医养结合”合作单位,中医院医共体云山院区与云山街道9家社区开展的“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服务。依据医养结合需求制定医共体“医养结合”工作实施方案,为居住的老人,提供预约住院免费接送、送医送药上门、健康指导、中医适宜技术等服务。
四是“健康代跑”助力医养结合服务。我市多部门联合推出“健康代跑”便民服务活动,通过部门间通力协作,开通志愿者购配药品的“绿色通道”,基层卫生院保障及时调配患者需要的相应药品,家庭医生团队对接后优先进行配药,医保支持实时结算。“健康代跑”活动是家庭医生服务的有效延伸,在家庭医生人手不够的情况下,志愿者能及时与群众取得联系并上门探望,代配药品。
(联系人:张光荣 联系电话:18368645915)
兰溪市民政局
2023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