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20 16:46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总工会问答)
问:兰溪拥有产业工人10万余人,是“扩中提低”促共富的重要队伍。请问市总工会在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进程中,在提升职工技能、待遇等方面进行了哪些探索,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兰溪市总工会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助力“扩中提低”收入分配改革中积极作为,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和我市打造“新时代典型工业城市”目标要求,一是在技能提升上有所作为,促进“以技提薪”。二是在能级工资集体协商上发力,落实“技高者多得”。三是多措并举健全困难职工帮扶救助体系,提高困难职工劳动技能、生活水平。具体举措主要是:
一是成立兰溪工匠学院。今年6月成立了兰溪工匠学院,构建“1+2+X”工匠学院运行模式,在中德职教、江南职校建立分院,首批认定20家教学实践基地,聘请20名劳模工匠为讲师,组建优秀师资队伍,打造技能人才培育平台,实现教育链和产业链的有效衔接,推动工人由“工”变“匠”。
二是举办首届兰溪工匠节。隆重举办劳模工匠表彰大会,推出工匠学院挂牌、“劳模工匠进校园·点亮匠心梦”“匠心说”等活动,搭建“工匠杯”技能竞赛平台,开展消防、护理、中医药适宜技术等市级技能竞赛8场,着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三是深入实施“青蓝计划”。广泛开展名师带徒行动,促成108对师徒结对,鼓励劳模、工匠、高技能人才结合自身业务特长,在本企业、本行业多带徒、出高徒,不断扩大“传、帮、带”效应。
四是扩面开展能级工资集体协商。今年以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2023年工资集体协商要约行动,组织了3批次企业工会主席工资集体协商专题培训,在灵洞乡开展全域试点,各乡镇(街道)培育示范企业2—5家,开发区培育示范企业10家。到目前为止,能级工资集体协商在产改试点企业实现全覆盖,已建会规上企业覆盖率80%以上,建会企业覆盖率达40%;新就业形态领域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已建会企业达到80%,能级比例达到40%;在其它企业和行业,建会企业工资专项集体合同覆盖率90%以上。通过推行“能级工资”,不断健全职工薪酬激励机制。如对技术岗位类人员薪酬标准定岗定级;对技术创新成果、先进操作法予以奖励;对高技能人才和特殊技能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薪酬制及股权激励;按照学历、职称、技能认证对职工发放津贴等等,推动产业工人收入稳步增长,初步形成了“技高者多得”的导向。
五是加大困难职工的帮扶力度。今年,我们在继续做好冬送温暖、金秋助学、培训帮扶等传统帮扶方式的基础上,健全了“1+1对1”专员帮扶机制,由 1名工会干部、1名劳模联系帮扶1名困难职工,责任落实更到位,帮扶更精准、及时、有力;新建了困难职工帮扶救助专项基金,着重在就业、就学、就医、住房等方面加大帮扶力度,实现“提低”更有力;构建“精准识别、分级建档、梯队帮扶、结对帮扶、就业帮扶、联动关爱、脱困退出、绩效评价”全周期帮扶工作闭环,实现帮扶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精准化。
(人社局问答)
问:兰溪如何通过提高职业技能来提高劳动者收入?在就业培训和薪酬制度改革方面有哪些政策措施?
答:1、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扩大职业培训覆盖面,提高培训质量。今年以来,我们组织了劳动关系协调员、营销员、中式烹调师、短视频制作等14个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以提升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建立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评价体系,通过社评组织、企业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水平进行评价,为劳动者提供技能水平证明。
2、加强产教融合,推动高级技工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提高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力。
3、推动企业建立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将技能水平作为薪酬评定的重要依据,激励劳动者提升技能。目前,全市共有34家企业通过技能等级认定备案,面向企业员工开展自主认定。支持企业建立健全员工培训制度,提供多样化的培训课程,帮助员工提升职业技能。
4、加大对职业技能培训的支持力度,降低劳动者参加技能培训的经济负担。我们对具有本市户籍,本市常住并办有居住证,在本市就业创业(取得证书时参加社会保险并缴费六个月以上)或在本市办理失业登记的城乡劳动者;参加我市企业职工社会保险且申领补贴时仍参保交费的外地劳动者;确有就业能力和培训需求,未按月领取城镇职工养老金的本市户籍人员,按照高级技师3000元,技师2500元,高级工2000元,中级工900元,初级工800元。专项能力证书600元的标准给予培训补贴。
5、推动薪酬制度改革,鼓励企业建立灵活多样的薪酬制度,根据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绩效贡献进行差异化薪酬分配,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倡导评优评先、职务晋级与技能相挂钩,在全社会面营造出“创业绩、强技能、促发展”的良好氛围,不断增强企业员工的归属感和幸福感,进一步提升向心力和凝聚力,实现共同富裕总目标。
(中德职业问答)
问:近几年我市职业教育在技能人才、产教融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提升的空间也很多。请问我市的职业学校在技能人才、产教融合方面有什么具体规划和举措?
答:我们学校是兰溪市唯一的一所公办的全日制职业学校,学校以职技教育为主体,集社会培训与成人继续教育于一体。学校占地面积14.7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学生4361人。学校坚持“精工铸匠、建业兴邦”的办学理念,以争创兰溪技师学院,打造浙江中西部一流的现代化职业名校为办学目标。提升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为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产业功能,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是我们职业学校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推动高技能人才的发展和壮大。
一、技能人才
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任务,为了提高培养质量和适应地方产业的发展需求,学校对于在校学生的培养上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调整专业设置:根据当地产业需求和市场就业情况,学校对专业进行调整和优化,并结合专业特色与当地企业、行业协会等进行合作,开展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了解各行各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根据调研结果,学校开设智能制造、现代纺织、生物医药、财经商贸、文化旅游五大类20多个专业,确保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人才,并开设浙江省单独考试,中高职一体化(学前教育、电子商务、会计、旅游服务与管理等专业)等多种成长通道。
2.课程对接岗位:学校与当地企业、行业协会组织合作,开展课程与岗位的对接。通过了解企业的需求和技能要求,调整课程设置,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更加符合实际岗位需求,实现与企业的无缝衔接。
3.提升培养层次:学校将在2026年争创兰溪市技师学院,开设技师班,提升学生的培养层次,助力学生成为高水平技术技能的专业人才。
除了对在校学生的培养,学校加大社会培训力度。从培训质量和数量方面着手,组织与本地企业、行业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的培训班。目前我校已开设退伍兵士官适应性培训、保育师培训、婚姻家庭咨询师培训、机电类技能竞赛、库区移民培训、安全生产管理员培训、营销师培训等等,很好的为当地经济社会素质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共富提供技能人才保障。
二、产教融合
学校对接兰溪相关支柱产业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成立订单班,为学生提供了更加贴近企业需求的培训和实践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具备实际操作技能的毕业生。
(一)面向现代纺织产业,开设和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合作的大专班,发挥学校与宁波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学优势,提升产教融合深度,依托兰溪作为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领头羊作用,为打造棉纺织产业创新膜务综合体,创建全国纺织智能制造示范市提供入才支撑。
(二)面向光电信息新材料产业,开设本土机电类高级工班5个,本土预备技师班1个,和浙江广厦职业技术大学合作的3+2班,以及2+4 技师班3个。与锂威能源、甬金金属等企业共建专业。
(三)面向医药健康产业,开设药学、护理、学前、烹饪、旅游等专业。有药学、护理类的高考班,有3+2的合作班。与康恩贝、天一堂等企业开设订单班。
(四)面向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开设电子、新能源汽修、电子商务、财会等专业,与欣旺达、盘毂动力等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
学校注重产教融合,为学生提供与企业合作的机会,今后将会与更多本地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强化产教融合的深度与广度,推广“立新”模式,通过企业导师制、实习就业基地等项目,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和就业机会。邀请企业专家定期来校开展专题讲座和技术交流,使得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动态和市场需求。
同时,为加快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打造创新高地,学校建立职业培训服务平台,实行培训项目公开竞争机制。我校加强培养培训工作一体化管理,推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建立绩效激励机制,激发我校开展社会化培训等社会公共服务的积极性,年培训量达到在校生数的1.5倍以上。
技能共富、产教融合需要全社会各个部门一起来参与,我们着力培养本土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助力兰溪新型产业转型升级,为兰溪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高技能人才支撑,为打造新时代典型工业城市贡献技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