屿北汪氏:尚书世家 清正如莲

发布日期: 2021- 07- 16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浙江省纪委省监委网站


1.jpg

屿北尚书祠(汪氏宗祠)

  永嘉县屿北村坐落在楠溪江旅游风景名胜区岩坦镇,是一座历史悠久、格局独特、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落。据《汪氏及徐氏宗谱》记载,屿北始建于唐代,由徐氏所居,后宋朝吏部尚书汪应辰及其弟汪应龙遭秦桧迫害,归隐于屿北后棠塆,至第五代入赘屿北后,徐氏开始迁居至枫林,汪氏一脉日益繁衍,现村中90%以上村民都姓汪,称为屿北汪氏。

  千年百年来“屿北汪氏”就像一朵莲花绽放在楠溪江畔,而“莲心”就是屿北村,村居布局采用周敦颐《爱莲说》中"濯清涟而不妖,出污染而不染"的思想来规划,四周有金山、昔山、屿山、阳山、和尚山环抱,犹如莲花瓣簇拥着整个村庄,寓指仕者清廉,民则贤德,当官了也要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村民才能保持贤德,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自古即有“溪山小邹鲁”之美誉。

2.jpg

清永嘉学正题写的“世尚书”匾

  持身清正 功在千秋

  屿北汪氏清正自持,庄重有礼,在浙南影响出众,并非汪氏出仕数量与官阶而显赫,而在于汪氏因理学引领一方风气,有鲜明的家国情怀、持身清正、知行合一之士人风范,对浙南地域文化的形成功在长远。南宋时期就有汪应辰、汪应龙兄弟及其儿子“一门三进士,父子两尚书”,朝野赞誉难掩。

3.jpg

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状元汪应辰故居

  为治之要 至诚为本

  汪氏不论是在朝野,还是在楠溪江流域一带,都是理学界知名人士,可见汪氏家学的高深。其中尤以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状元汪应辰(18岁夺魁)为代表,时年仅十八岁的汪应辰在殿试时就应答道:“以为治之要,以至诚为本,在人主反求诸己而已”,意为治理国家要以取信于百姓为基础,当政者应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足见其持身清正,为政以诚,堪为楷模。

4.jpg

屿北古村一景

  治蜀有声 留意民声

  除了坚持推行抗金功绩外,汪应辰在地方任职期间,清正廉洁,革弊治乱,实惠民生,深得百姓爱戴,史记“汪应辰治蜀甚有声,且留意民声如此”。据记载,韩玉被旨拣马,路过平江府,汪应辰就因持身廉正,并没超规格招待他,回京后就被施报复,被诬陷密告宋孝宗,说所到之州县,没有像平江府那样乱的地方,于是连遭贬秩。

5.jpg

  清乾隆皇帝御赐“樾国流芳”四字的牌楼

  学贯九流 材高一世

  汪应辰逝世后,朱熹就曾撰《祀汪尚书文》热情称颂:“惟公学贯九流而不自以为足,材高一世而不自以为名,道尊德备而不自以为得,位高身重而不以为荣”,缅怀其德才兼备,为政为民,清正如莲,“学贯九流”一词便出于此。   

6.jpg

屿北古村鸟瞰图

  重教之风 世代传承

  受到先祖“学贯九流,清正如莲”的熏陶,一个小村庄,在宋代曾先后出过1名状元,8名进士,10名贡生和庠生,即便是在因自然灾害、倭寇侵扰、战乱影响而导致温州边缘化的元、明、清时期,汪氏虽少有人功名出仕,但重教之风传承至今。据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汪氏出过不少大学生,还出过温州高考最高分学子,至今工作在全国各地的教授、高工、博导也非常多。

7.jpg

  屿北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亭

  武装起义 保家卫国

  解放战争期间,屿北村就曾是瓯北中心县委驻地,汪氏后裔继承和发扬了始祖英勇善战和爱国爱民的优良传统,前赴后继,不畏牺牲,以汪瑞烈为代表的余部坚持外围与地下斗争,直到迎来解放胜利,谱写了一曲惊天动地的英雄赞歌,让掩藏深山的千年古村增添了神奇的红色光芒。

8.jpg

  在屿北莲池开展赏莲品廉活动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如今的屿北汪氏更是大力发扬“清廉文化”,在全省首创“整村置换、村企合作”的屿北模式,充分发挥村两委、党员和乡贤的先锋作用,切实凝聚全体村民的开发共识,打造了“清风之旅”的金名片,跑出了古村共建共享的“加速度”。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