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计划总结 > 计划总结
  • 信息索引号:

    1133078173379010XA/2020-97511

  • 文件名称:

  • 信息名称:

    兰溪市“七五”普法工作总结

  • 发布机构:

    市司法局

  • 成文日期:

    2020-09-01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登记号:

兰溪市“七五”普法工作总结
点击关闭详细目录信息

发布时间: 2020-08-10  18:12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2016年“七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上级部门的正确指导以及市人大、市政协的支持和监督下,我市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坚持围绕大局和中心,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拓展思路、创新形式、完善机制,为构建和谐平安法治兰溪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根据省、金华市《关于组织开展”普法总结验收和“八五”普法规划编制调研的通知》的文件精神,我市7月开始部署”普法总结验收和“八五”普法规划编制调研自查工作8月3日,召开了兰溪市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守法普法协调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兰溪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守法普法协调小组工作细则》和《兰溪市“七五”普法总结验收实施方案》。84-7由市领导牵头带队的4个检查组全市4个乡镇街道和12家部门和基层单位进行实地抽查,通过听取汇报、查阅台账、实地查看等形式开展总结验收检查工作。现将我市”普法总结验收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围绕中心,固本强基,提高普法工作主动性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推进机制。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政协支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主要领导亲自参加研究部署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高规格组建“七五”普法依法治市领导小组,2019年机构改革后,及时调整成立守法普法协调小组,按年度下发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对具体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推进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责任和“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负责”的普法责任制,以责任清单的形式明确重点部门的普法责任,建立健全履职报告、情况通报、工作考核等制度,形成部门分工负责、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格局。在不断充实普法讲师团和普法联络员队伍的基础上,精心组建宪法、青少年保护、企业风险防范、法治乡村、民法典等9个专题性普法讲师团,招募普法志愿者开展普法志愿服务,有效加强普法队伍力量。

二是围绕中心大局,优化工作布局。坚持“普法工作跟着重点工作走”,紧贴中心,找准定位,精准布局法治宣传力量。村社换届选举期间,通过组建法律服务观察团、开展换届法治宣传巡回演出、编演方言版换届知识“三句半”等普法文创作品,法治助力换届选举工作。在“三改一拆”、城中村(棚户区)征迁改造中,集中开展政策解读培训和相关法律知识宣传,相关普法成员单位联合律师组建矛盾纠纷化解组,对征迁中发生的各类矛盾纠纷开展集中化解,确保征迁工作合法有序推进。疫情防控期间,发动全市各乡镇街道及普法责任部门开展“疫情防控 法治同行”专项法治宣传行动,黄店村、上华村、华丰社区民主法治村(社区)的防疫法治宣传做法被腾讯网、搜狐网、浙江在线等媒体报道。积极推进国有企业带头抓好法治教育工作,配合国企推行的企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帮助提升企业经营管理层的法治意识及依法决策、依法经营管理的能力,鼓励国企建设法治阵地、开展法治工作,如指导永联民爆设立法治书屋、创办法治学校,参与浙能兰溪电厂开设法治课堂、定期梳理和总结企业法治宣传工作。

三是聚焦重点内容,深化全民教育。大力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宪法、监察法、民法典及党内法规等重点内容的宣传教育。在马涧镇马坞村、兰江街道青松社区等处建设宪法主题公园,精心设计每年“12·4”国家宪法日活动(如2017年“全城点亮宪法日”、2018年“宪法宣传周”、2019年“宪法历程健步走”),不定期在“兰溪普法”公众号推出宪法有奖知识竞答活动,将宪法知识纳入“一把手”说法讲法活动和新任市管干部学法用法考试内容,让宪法和宪法日深入人心。多样化推进民法典宣传和基层法治阵地建设,重点部署“四大行动”在全市启动“‘典’亮生活,与法同行”民法典宣传活动,先后在永进社区建成民法典主题公园、在云山小区实施“法治楼道”装点老旧小区工程,结合热点时节普法和“法律六进”,将民法典宣传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角角落落。结合“法雨春风”法律服务月活动设计“小企”漫画形象,生动宣传《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推出“云”上专题讲座,为企业做好风险提示与政策引导。

二、分类推进,学用结合,加强群体普法针对性

一是公务员学法常态化。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推进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法用法。建立党委理论中心组学法制度,实现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常态化。实施全市公务员“学法用法三年轮训行动”,每年组织全市公务员学法用法考试。2018年,由人大法工委牵头,我市率先推出《新任市管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考试办法》,新任市管干部任前法律考试成为常态连续4年开展600余场“三长学法说法讲法”活动,入选浙江省县乡法治政府建设“最佳实践”项目典型案例。以训促学,将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的提升融入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如每年组织领导干部述职述法、参与庭审旁听,赤溪街道以“岗位练兵”带动干部在岗实践法治理念、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市公安局以“三考”促“三基”,有效提升干警法律素养、执法水平和人民群众执法满意度。

二是青少年学法普及化。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全面推进学校法治宣传教育进入主课堂,推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网络。全市各中小学法治教育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全面落实,配备法治副校长68人,配备率达100%。推进法律顾问单位与兰溪市80所中小学校签署“一对一”法律顾问合同,实现全市中小学校法律顾问全覆盖。在市青少年宫创建“兰溪市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丰富了青少年假期的法治研学内容,开辟了青少年学法新基地,与行知学院签订了法学实践教育基地合作协议,在实践活动、法学实务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合作。组织青少年参与法治社会实践、法治夏令营,通过模拟法庭、辅导员讲法治小故事、以案说法、法治讲座、法治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送法进校园系列活动。

三是老百姓学法多样化。加强镇村两级公共法律服务站点运行,与“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工作相结合,将每月8号、18号、28号确定为“公共法律服务日”,组织法律顾问下乡进村开展以案说法、提供法律服务,多维度推进“送法下乡”。结合女埠“甘蔗节”、马涧“杨梅节”、赤溪“荷花节”等重要时节,开展“法律赶集”活动,将法律知识送进田间地头。推进实施村社“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守法示范户”培育工程,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加强基层阵地建设,实现全市各乡镇街道宪法学习室全覆盖,建成各具特色的社区法治文化阵地,如竹园社区的法治庭院、青松社区的法治楼道、黄湓社区的法治长廊、和平社区的“法治微小区”全市各社区共建成各类法治主题公园和活动场所10余处,丰富老百姓法治文化生活。

三、创新载体,拓展渠道,注重法治宣传多样性

一是做精传统普法。强化普法传统载体渗透力,继续发挥声像、文字等传统宣传载体优势,加强法治宣传专栏、专题制作。兰溪广播电台“阿荣说法”栏目自2005年开通以来,每周2期,持续不断为市民输送热点性、实用性的普法内容,已成为深受群众喜爱的兰溪金品牌,线下“兰音法律讲堂”、电视台“法治大讲堂”栏目,也逐渐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普法产品。

二是做强新型普法。创新“互联网+”新媒体便民普法新模式,打造“指尖上”的普法,初步形成兰溪公共法律服务网、普法微信公众号、“之江法云”微信塔群“三合一”普法信息推广体系。兰溪普法公众号中开设“部门微普法”栏目、微信法律知识竞赛也深受老百姓喜爱。近期,我们还着力加强了“兰溪普法”公众号互动性建设,上线了“兰溪普法”抖音号,进一步增强线上普法的互动性、趣味性与实用性。

三是开展嵌入普法。建立“嵌入式”普法工作机制,将普法与执法、司法、管理、服务等工作相结合。制定下发《关于推进以案释法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在全市律师队伍中开展以案释法工作的通知》,鼓励律师等专业人才通过以案说法传递法治理念、解决实际问题。根据“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的要求,在执法和管理、服务的过程中“嵌入式”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使普法宣传工作更直观、更具有针对性。

四、普治并重,讲求实效,强化依法治理有效性

一是深化基层法治政府建设。认真开展法治政府示范创建,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规范落实述职述法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得到切实履行。推进省“最佳实践”培育,开展乡镇街道合法性审核下沉、“省统一行政处罚办案系统”应用等试点工作,持续深化政府依法履职依法行政、重大行政事项依法决策等工作,基层政府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明显提升

二是推进民主法治创建工作。为全面提升全市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工作质量,编印下发“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工作指导手册》。持续加大创建推进力度,截至目前,全市350个村(社区)中,共有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1个省级19个金华市级110个民主法治村(社区)亮牌提升工程全面覆盖。

三是提升基层公共法律服务。2018年底实现全市公共法律服务站点全覆盖,持续推进镇村两级公共法律服务站点运行,提升老百姓法治获得感。选点永昌司法所,结合李渔文化,创建“笠翁”品牌,推进“一所一品”建设,打造基层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超市样板。通过在乡镇一级构建“两所一庭一室”联调机制、在村一级推行“网格员+调解员”两员融合,创建“和合”巡回调解团,进一步充实基层调解力量,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矛盾纠纷调处效率。

 

兰溪市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

2020年8月10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