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清晨,兰溪市香溪镇厚同村杨梅种植户倪元凤,冒雨载着七八篮杨梅到市区售卖,起价每公斤6元,鲜有人问津。与此同时,马涧杨梅交易市场内,大棚东魁杨梅每公斤140元,刚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价格差异的背后,隐藏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潜规则”。
倪元凤所在厚同村,家家户户种杨梅但不成规模。她家种植了40棵共1.5亩黑炭梅。今年是杨梅“大年”,到了6月,看着枝头紫得发黑的果实,倪元凤满怀喜悦。然而,刚进入采摘期,兰溪就遭遇连日暴雨,果实损失大半。今天早上,在市区童家菜场,倪元凤在雨中站了一上午只卖出5公斤杨梅,收入30元。收好摊子,她显得很落寞,“本来以为有个好收成,没想到一场雨,一年辛苦白费了。”
连日来,受天气影响,大批和倪元凤一样的杨梅传统种植户损失惨重。在马涧杨梅交易市场,杨梅的价格维持在每公斤6元左右,不到往年价格的一半。果户喜悦的心情,被一场场暴雨浇凉了。
另一边,大棚杨梅的“登场”,成就了杨梅市场的另一番景象。与露天栽培相比,设施栽培温湿度可调控,甜度高、上市早,不受灾害天气影响。在露天的东魁杨梅上市前,大棚东魁正好满足了市场需求。
昨天,在马涧杨梅交易市场,杨梅种植大户陶奉源种植的黑炭梅,吆喝出了每公斤60元的价格,东魁价格则高达每公斤140元。居高不下的价格,没有冷却市场需求,反而引起了强烈反响。陶奉源介绍,通过他的果蔬经济合作社,每天经电商外销的精品杨梅达400公斤,客商遍布北京、上海、宁波等地。
露天栽培与设施栽培的区别,造就了杨梅价格之间的“鸿沟”,却不是问题的源头。设施栽培的最低建设成本在每亩两万元左右,标准更高的每亩3万元以上,许多果农往往望“棚”兴叹。“投入太高,不划算,如果能无息贷款我就建。”今天,马涧镇石渠村杨梅传统种植户舒冬生对记者说出了他的心声。
兰溪是全省十大精品杨梅县市之一,有杨梅种植面积近7万亩,其中设施大棚只有300亩。改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思维,成为壮大“兰溪杨梅”产业急需跨出的一步。同时,兰溪农林部门正在加大设施农业推广力度,助推兰溪杨梅产业转型升级。
“目前,兰溪对购置大棚的果农,种植面积在5亩以下的不予补贴。为了提高对主导产业的扶持力度,近期这一补助标准将调整。”兰溪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周树新介绍,调整后享受扶持的果农范围将放宽,力度也将加大,以鼓励兰溪果农转型做新型现代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