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云山街道朱山村党支部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为民办实事,让民得实惠”为出发点,大力实施杨梅品质提升工程,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发展观光游、搞活杨梅经济,达到村集体经济与农户的双赢。据统计,今年整个杨梅节期间,朱山村共接待游客6.5万多人次,是整个朱山人口的140倍,杨梅产值达到300多万元,人均5000多元,果农收入平均比前两年增加40-50%。
【概况】朱山村位于我市云山街道,离城区仅3公里,杨梅面积有1600亩,其中投产面积有1000亩,是五十里杨梅长廊的起始点,也是当地著名的杨梅种植专业村,但由于村民以前只知道种植不知道宣传,所以在外地游客的印象中,兰溪只有马涧杨梅,而不知道有朱山杨梅。今年以来,朱山村被确定为街道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村,同时也是市委书记宋志恒同志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的蹲点单位。在宋书记的指导下,该村党支部结合本村实际,提出了“提升杨梅产业、发展观光农业”的发展思路,极大地提高本村杨梅的知名度,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实践】在发展杨梅产业的过程中,朱山村党支部重品牌、重科技、重宣传,深入学习现代农业科技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并借鉴其它地区农业产业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理出一套适合朱山杨梅产业全面发展的思路和举措。
一是发展杨梅采摘游。为做大本村的杨梅种植业,朱山村党支部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吸引游客自己上山采摘杨梅,一方面果农按游客采摘的杨梅数量收钱省力又获利颇厚,另一方面游客通过自己动手采摘也享受到劳动的快乐,两得其所,采摘游一度出现“涨停板”。如在6月14日中午,面对不断涌进的游客,朱山村不得不在47省道进口处拉上了“涨停板”标志,限制车辆进入。这一天,进出朱山的车流量达到4000多辆,杨梅节前扩建的停车场和道路依然难以满足需要,交通基本上陷入瘫痪。
二是农民转行做掮客。针对部分游客尤其是外地游客找不到杨梅采摘,而由于缺少沟通,部分果农又找不到游客来采摘的现象,朱山村党支部积极引导部分家里杨梅种植少的农民当起掮客(掮客,也叫经济人,一般指市场上的中间商人,沟通于买者和卖者之间,替买卖货物的双方介绍交易,从中赚取佣金的人)。通过为果农与游客牵线搭桥,从游客的消费中抽取一定的比例作为酬金,成为部分农民增加经济收入的好途径。
三是农户兴起农家乐。朱山地处城郊,交通便捷,再加上大部分村民都在外打工,因而很少有人愿意在家开饭店搞农家乐,游客也因离城近而习惯回到城区吃饭。该村党支部通过前期市场调研和分析,敏锐地看到本村发展农家乐的巨大经济潜力,果断发动农户开展杨梅节的餐饮生意,经过努力,该村的农家乐一炮打响,一些东阳等地来的游客指定了要在村里吃农家乐,蜂拥而来的游客让村民始料不及,卖了杨梅又做起餐饮业,以杨梅为重点的农业观光休闲新产业正在崛起。
四是举办农业科技培训班。为科学种好杨梅,朱山村党支部多次邀请市农业局专家为村民进行施肥、剪枝、疏果等技术培训,让村民改进管理技术,不断提高杨梅的品质。在农技专家的指导下,今年,朱山村对大部分杨梅树进行了4次修枝、疏果、疏花,以致结果的杨梅个头变大了,品质好,成熟期提早了,果农们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待杨梅产后,该村党支部又立即请来市经济特产站专家为果农举办了杨梅采后管理技术的培训班。杨梅的良好经济效益唤醒了该村的品质意识和科技意识。
五是果农印名片打广告。为扩大本村杨梅的知名度,该村党支部在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手段宣传朱山杨梅的同时,纷纷指导果农印制了名片,分发给前来采摘的游客,邀请他们明年再来采摘杨梅,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朱山杨梅的知名度。通过村党支部的正确引导,果农的自身素质和思想观念都有了很大的转变,学会与游客建立起一种更亲切的关系,以一种更加朴实的方式来宣传朱山杨梅。
【启示】朱山村党支部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结合本村实际,以增加村民收入为出发点,通过提升杨梅品质、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宣传提高知名度,发展观光农业等一系列举措进一步做大做强杨梅产业。实践证明,学习实践活动就是要将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去,最终目的就是让群众得实惠。仔细分析,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政府推动很重要。朱山村村级经济基础薄弱,能有今天的大变其中政府的推动很重要。2006年,在市农业局的扶持和指导下,首先开始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先后在游步道、交易市场、品牌包装等方面进行了重点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尤其是今年,市委书记宋志恒利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蹲点期间,为朱山村清理了思路,让该村确立了“以杨梅提升为重点,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该村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扩建3500米游步道和停车场,开展了村容村貌整治,引进了精品杨梅包装篮,设立农家乐示范点等,使果园环境、村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
二是班子作用是关键。提起现在的朱山村两委,村民们都会由衷地竖起大拇指。他们把村里的事、百姓的事放在第一位的,在工作中有一种舍小家顾大家的忘我精神,正因为他们团结一致扑在工作上,才会科学地提出“建绿色村庄,兴杨梅产业,富朱山百姓”的口号,并积极跑部门争项目,创品牌做宣传,建设施强基础,以致朱山的村容村貌和朱山杨梅有了根本的改变。
三是基础设施是重点。朱山村非常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游客选择采摘点来说,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在朱山村,游步道,停车场,杨梅交易市场比较完善,能够让游客进出自由,采摘自如。与周边村相比,同属云山街道,同位于五十里杨梅长廊起始点上,但在2009年的这个杨梅节里却是天壤之别:一边是车水马龙,络绎不绝之客,一边是门可罗雀,鲜有问津之人;一边是各式精品竹篮包装,果农足不出户卖杨梅,一边是沿袭至今的塑料篮,果农提篮摆摊,沿街叫卖……相差如此之大,除了宣传之外,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基础配套设施能否满足游客的需要。
四是发挥特色是前提。在我市众多杨梅生产村中,朱山村的规模算不上最大,名气也算不上最响,品质算不上最优,但找准了位子,发挥了特色。相比于马涧、柏社等地杨梅,一是成熟期早,今年朱山杨梅6月3日就开始上市,而马涧、柏社等地到6月8日左右才上市,将近2-5天的差距使朱山抢得了市场先机;二是发展了杨梅的衍生产业,适时推出了杨梅采摘游、农家乐,抓住游客心理,提升游客采摘杨梅的娱乐性和趣味性。